Humanity and computer interaction.
Jun Rekimoto
一、曆本純一
轉載自:聰明行動族
1.在第四章 有意識器物的年代內文中,提到在『互動實驗室』,人們攜帶NaviCam手提裝置,對著研究人員辦公室輕點一下,可以看到該名研究員的研究內容。曆本純一稱NaviCam為『擴增實境的放大鏡』。不必帶著笨重的頭盔,只要點著RFID擴增物品,可以看到或聽到物品相關資訊。
2.『筷子的隱喻法』:把資料及媒體從一台電腦搬至一台電腦,以透過晶片筆「挑撿」螢幕上的虛擬物品,再到電腦螢幕「放下」。
3.人類與電腦互動風格,用在可攜性較高的電腦上,可感知情境,且是協助導向。
參考網址: http://www.sonycsl.co.jp/person/rekimoto.html
二、一個小小的「RFID」,何以能掀起市場旋風?
參考網址:http://www.flag.com.tw/book/cento-5105.asp?bokno=F8442&id=43
三、閱讀感想: 第四章 有意識器物的年代
〈一〉、對於馬克懷瑟博士,我是在本門課程有如此深入的認識,非常有遠見地提出『21世紀的電腦』文章,根據我查明他是國際資訊產業界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已故美國施樂公司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的Mark Weiser博士。他在1988年第一次提出ubiquitous computing的概念。Mark Weiser博士認為『電腦在我們沒有意識到它存在的時候,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中』。
〈二〉、對於我而言,大學是讀營建工程,研究所走技職教育研究所,目前在大甲高工任教建築科。雖然梁老師在課堂中提出的很多內容對我而言是很新鮮的,但是真的很有趣,讓我接受得知很多資訊。電腦對於我而言,主要教學、上網通信查尋、撰寫報告資料、生活上購買東西…,其實我最有興趣在於教學上能運用,是最讓我興奮的。曾經接收到同事寄給我的信件中,在白板上寫出教學內容,接著就可以有互動式的操作,不曉得這樣設備整組的費用多少錢。
〈三〉、我認為資訊科技必須提供生活中的便利與服務,不必特別帶設備、電腦,讓環境也可以很聰明。
四、補充資料:
推薦分享Spam 有趣的工程繪製以及模擬軟體
參考網址:
http://rationale.csail.mit.edu/video/davis-v1a.WMV
http://rationale.csail.mit.edu/project_assist.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